晨光熹微,朝霞旖旎。7月30日清晨,家住紅安縣城關鎮新天地小區的周子瑄沿著“一河兩岸”步行道晨跑,沿途風景令人心曠神怡。
(相關資料圖)
倒水河是紅安縣的母親河,由北向南流經紅安縣,長達102.8公里,流域面積1353平方公里,流經縣城的河段,人們稱之為南門河。
曾幾何時,“一河兩岸”雜草叢生、垃圾成堆。2010年6月19日,紅安縣城區倒水河“一河兩岸”綜合整治工程動工:攔河筑壩,擴大水域面積;建堤護坡,防止水土流失;全面恢復倒水河生態保障功能。
經過不斷治理和改善,歷經滄桑的倒水河,如今呈現的是清澈見底的碧水、綠草如茵的堤坡、整齊平坦的堤面、郁郁蔥蔥的防護林,既彰顯了倒水河的綠色魅力,又詮釋著綠色、和諧、人文、生態的河道新理念,為城市建設與自然景觀和諧共生探索了新路徑。
“治”與“質”一體推進
“往這邊一點!”在南門河閘樞紐除險加固工程項目建設現場,塔吊揮舞鐵臂,緩慢吊裝建筑材料,工人們忙著搭內架、支模板。
2022年2月16日,投資1.81億元的紅安縣南門河閘樞紐除險加固工程開工。這是我市實施除險加固的第一座內河水閘,也是紅安縣當年新開工的最大單項水利工程。除險加固工程包括拆除南門河、龍潭寺兩座漿砌石滾水壩,新建兩座鋼筋混凝土攔河壩,同步建設泄洪閘、沖沙閘,完善防汛公路、各項建筑物之間的連接道路等配套設施。
項目經理蘆冰介紹:“工程采用弧形閘門,安全性高、泄洪快,還便于操作。”整個工程完工后,倒水河紅安縣城區段防洪標準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,可保護農田15萬畝,保障城區及沿河20萬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。
紅安縣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提出,以綠水青山為底色,繪就綠色發展新畫卷。加快倒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建設,確保國控斷面水質穩定向好。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,全面推行河湖庫長制,發揮金沙湖生態涵養功能,維護重點水域生態環境安全,構筑生態安全屏障。
守牢流域安全底線,持續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。“周末大清河”是紅安縣全面推行河湖庫長制的重要內容。5年以來,18位縣級河長主動帶頭參加“周末大清河”,各鄉鎮(場處)、聯系部門組建清河護河志愿服務隊。僅2022年,“周末大清河”打撈水面漂浮廢棄物約200余噸,城區河道保潔率100%。
“清”與“親”人水和諧發展
2018年,紅安縣通過金沙湖公園生態建設、“綠滿紅安”和精準滅荒行動,改善和恢復濕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,完成造林綠化面積1.2萬余畝。
金沙湖與周邊濕地,擁有豐富的水鳥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,構成了金沙湖濕地公園獨特的生態景觀。
這抹綠色順著倒水河流至“一河兩岸”。
紅安縣在倒水河兩岸建設了45萬平方米的綠化區,鋪裝了21萬平方米的馬道,建設了32處游園景點,安裝了900多盞景觀燈和200多個音箱,修建了13座公廁,栽種了150多種樹木。
“一河兩岸”綠化主要以香椿為主,以景觀樹為輔,保證春有花、夏有蔭、秋有景、冬有果。不僅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、散步健身的好去處,還成為了紅安縣城一道靚麗風景線。
倒水河縱向穿城而過,橋梁橫跨倒水河兩岸,一頭牽著百姓的生活,一頭托起城市的繁華,拉近了兩岸的距離,也拉近了紅安人和母親河的感情。
隨著宜居縣城建設的推進,紅安城區基礎配套設施日益完善。廣場、公園、步道,隨處可見嘮嗑的銀發老人、踏著滑板的年輕小伙、跳著廣場舞的婦女,百姓們在滿目青蔥中感受著“一河兩岸”帶來的愜意。
“新”與“興”強基協同提質
水更清、岸更綠,江河更有溫度。
當談及“一河兩岸”帶來的變化,麗水鑫城小區親歷了“一河兩岸”的蝶變。
麗水鑫城小區于2008年開建,2010年入住。整個小區600余戶居民,入住率達95%。
“以前的水都是臭的,現在臭水變凈水,環境變好了不說,還吸引了不少商鋪。隔壁有學校,門口有商超,買菜、送孩子都方便了不少。”家住麗水鑫城的張女士說。
城投·竹湖朗閱房地產開發項目是紅安城投萬業地產公司自籌資金、自營開發、純市場化、商業化運作的首個大型樓盤,也是縣城區境內建設規模最大的樓盤。
經過長期的有效治理,配套設施完善、商圈發展繁榮,紅安城投將項目選址的目光鎖定在紅安縣城關鎮河西大道竹林村。“因為我們在竹林村,‘竹’乃四君子之首;‘湖’指我們樓盤前有母親河倒水河,后有金沙湖,兩面鄰水;‘朗’為讀書聲;‘閱’寓意閱遍千山萬水終歸家。”城投相關負責人楊威介紹“竹湖朗閱”一名的由來。
治理后的“一河兩岸”成為城市核心地段,商貿業、房地產業蓬勃發展。全國首家縣級沃爾瑪購物中心等項目投入運營,成為市民居住、休閑、購物的新場所,岸線品質功能逐步完善。
2020年,紅安縣被納入120個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示范縣。“一河兩岸”見證了紅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變遷,也成為了紅安的美麗“城市客廳”。
(責編:白楚云)關鍵詞:
免責聲明:本網站所有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請自擔。
上一篇: 東坡廟會·黃岡青少年籃球賽開賽
下一篇:最后一頁
一臺電腦,敲打精彩華章;行走足跡,勾勒政治底色;與人為善,彰顯人生
自動化控制硼酸生產線。本報記者陸廣濤攝古城西寧的科技創新,離我們遠
青羚網訊上半年,西寧市生產總值(GDP)為924 15億元,占全省生產總值